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A*C*G 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全球範圍這麼大,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這麼多,我們是否有機會找出某些方式,可以用宏觀的視野來重複、規律地觀察 「每年致死率最高地震」 的運作脈略呢?雖然我不是地震相關領域的專家,但真的很希望能用自己喜歡的工具(占星)助人類一臂之力,在無情天災面前搶下任何一條生命......

堅定不移的不再是那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建築,而是舉步維艱、在斷壁殘垣中滿臉塵土的救援精神。

地震,一個死傷人數不亞於戰爭的天災。每年,在多少人的生命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已經很少看了,但每當不經意接觸到一些災區傳回的畫面,身體本能總是直白得很赤裸,無法想像、難受、不忍……,有股強烈的情緒在胸口翻滾。在這種巨大的悲傷面前,除了捐錢捐物資,還能做些什麼呢?一些對我自己來說可能更具意義的什麼。單純的一個念頭,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就這樣進入了我的意識之海,或許會終身漂流,也或許某天能有個契機扎根。

已經忘了確切的時間,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只確定是經由一個又一個的跳轉串接,最後讓我看到了維基百科上的地震列表(Lists of earthquakes)1,頁面才滾動不到2秒,我的視線就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接下來的好些日子,我每天就持續盯著這處資訊,開始進行占星相關的資料整理及比對。回想埋首的瘋狂,真不知自己是哪來的電力。

當時,抓住我目光的文字是:

年度最致命地震(Deadliest earthquakes by year)

全球範圍這麼大,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這麼多,我們是否有機會找出某些方式,可以用宏觀的視野來重複、規律地觀察 「每年致死率最高地震」 的運作脈略呢?雖然我不是地震相關領域的專家,但真的很希望能用自己喜歡的工具助人類一臂之力,在無情天災面前搶下任何一條生命,盡己所能的減少悲劇苦難。心意有了,但方法呢?也不知是哪來的靈光一閃(也可以說是天馬行空),當下我便立即做了一個大膽的發想:

是否能用 A*C*G 行星軌跡投影圖,搭配年度春分盤中的行星線來預測地震?註2


[研究方向]

.以 A*C*G 行星軌跡投影圖3,逐年比對年度春分盤,觀察1939年至2022年間,三王星行星線通過震央地理經度的機率。

[研究方法]

.資料來源鎖定維基百科地震列表(Lists of earthquakes)的年度最致命地震(Deadliest earthquakes by year)

.操作步驟:

 - 調出 1939至2022年,共計84個年度春分盤

 - 逐年檢查該筆地震的發生日期,確認對應的春分盤年份

 - 逐年確認該筆地震發生的地理位置

 - 逐年選取每筆地震的對應春分盤,開啟 Solar Fire 的 A*C*G 行星軌跡投影圖並調整到全幅顯示狀態,以✖標示震央的大致位置

 - 使用 Solar maps 內建縮放功能,找到震央所在地註4,水平量測此地與行星線的”度數”資訊註5並逐一記錄

[條件設定]

.只觀察天王星MC/天王星IC/海王星MC/海王星IC/冥王星MC/冥王星IC六條行星線6

.統一以英國格林威治起春分盤,時間區段為1939至2022年,共計84個年度7

.年度春分盤的影響力,統一以當年度春分日起算直至下一年度春分開始前

.震央的地理位置,統一以 Deadliest earthquakes by year 列表內 event 欄為主,Location 欄為輔

.統一將地球以2D平面來觀察,重點放在地理經度,不考量3D球體和緯度變化

.行星線容許度,統一指單線單邊擴展的範圍(請參考示意圖如下)。行星線線徑,統一指以行星線為中心往東西二側同步延展後的範圍。

.行星線容許度共設九種,分別為9°/8°/7°/6°/5°/4°/3°/2°/1°

» 行星線容許度,單線單邊擴展示意圖 ↓

以海王星MC線為中心,容許度9°以西所涵蓋的範圍即為紅底色區域(僅示範用,非等比例)


以下,以1999年İzmit earthquake為例,示範實際的操作步驟。

➀ 檢查該筆地震的發生日期,確認對應的年度春分盤為1982年 ↓

➁ 從 Event 連結到該筆地震資訊,判斷震央的地理位置為 Dhamar, North Yemen ↓

➂ 比對 google map,找出該城市在全球的相對地理位置 ↓

➃ 開啟該年度A*C*G 行星軌跡投影圖,以✖標示出震央的概略位置,並判斷附近是否有鎖定的行星線通過 ↓

➄ 若有鎖定的行星線可能通過,操作 Solar Maps 的放大功能至該地點,啟用Measure工具,水平測量此地與行星線的”度數”資訊,並逐一記錄 ↓

完成所有年度的資訊收集後,我開始觀察數據並嘗試分析,以下,逐一分享本次的觀察心得。


行星線,好像真有那麼一點特別?

因為我想嘗試找出行星線在不同容許度下,跟震央的關聯性。因此,我使用了面積的概念來進行比較。舉個例子幫助理解:請想像世界地圖是一個靶面,而行星線則是散落其中的六個紅色區塊,不同容許度,代表紅色區塊的面積大小會有不同差異。而年度最致命地震就如同飛鏢,射中(發生)在紅色區塊的機率,其實跟紅色區塊佔據靶面的比例有關。倘若以上概念不易消化,接下來我將改用圖片來輔助說明。

以下是一個長方型的靶面,紅色區塊佔總面積的50%,假設今天要射飛鏢,射進紅色區塊的機率將會是50%,相信這部分很好理解。

而在本次的實驗中,請想像每條行星線都是一個紅色區塊,它們會以規律的方式,每年出現在靶面(地球)某些特定的地理經度。由於這次我要觀察的共有六條行星線,因此總共會有六個紅色區塊。當我們給予每條行星線不同的容許度時,代表它們的線徑會改變(可用線的粗細來理解),一旦線徑改變,六條相加的總面積就會有所改變。而隨著紅色區塊總面積的改變,它們對於靶面(地球)的覆蓋率當然也會隨之改變。

» 以下為行星線容許度9°(線徑18°)的示意圖8

藉由以上的說明就可理解,當容許度越大,紅色區塊就會越多,而飛鏢(年度最致命地震)進入(發生在)紅色區塊的機率也會越大,反之,機率則越小。假設紅色區塊佔總面積30%,那飛鏢命中紅色區塊的機率將是30%。當了解這個邏輯之後,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很基本的知識,即 「所佔面積與命中率」 二種資訊相除時,Ratio值應該要為1。


下圖,就是運用面積的概念進行的資訊整理,觀察分析後我得到一些初步心得:

➀ 以行星線1°內通過震央的最嚴苛標準來看,若想採用年度春分盤的行星線來預測年度最致命地震可能發生的地理經度,機率僅有7.23%。

➁ 從5°開始,隨著容許度越小,Ratio值卻反常越來越大,某程度呼應了占星解盤的法則 「容許度越小、效應越強」 的說法。

➂ 行星線看來的確有其特別性。就容許度1°來說,幾乎等同於線的本身,而此處發生事件的機率高於正常值的二倍,彷彿帶有一種特殊磁場。


接下來,我會用相同數據但不同的圖表形式再多做一些說明,即是分享,也試圖引導自己深入思考,雖然有些東西我目前也沒有答案,但好奇心,一直以來都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不是嗎。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覆蓋率 vs. 命中率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Ration-命中率對比覆蓋率

[上圖左] 就覆蓋率和命中率各別發生的機率而言,正常來說二條線應該要持續近乎重疊才合理,但在容許度縮減至5°以後,二條線居然分開了,而且隨著容許度越小,差距似乎越來越大。

[上圖右] 就命中率對比覆蓋率的Ratio而言,正常來說該數值應該要始終趨近於1才合理(等於1或在1上下浮動都算合理),但在容許度縮減至5°以後,數值竟然開始爬升,且在1°內來到2.17(發生事件的機率高於正常值二倍說法的數據來源)。

  • 為什麼區分點落在5°?
  • 三王星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或原理在影響著地球?

這些都是我的好奇,但我目前沒有答案。而在思索的過程中,5°這數字,不禁讓我聯想到開始研習古典占星後,學院教授我們的一種解盤法則:行星位處宮始點前5°要視為下一宮。

這二者看似有相關性,但真的有因果關係嗎?可以怎麼探究呢?能設計出合理的模型去實驗嗎?有很多想做的,但又暫時想不到可以怎麼做。此時,只能感嘆自己能力的不足。


觀察地震,IC線果然比MC線更有力?

接下來,我將手中的數據進行了拆分及整理,此時關注的重點會放在 MC 線及 IC 線的比較 ↓

以上的數據,給了蠻清晰的資訊,看出來了嗎?如果這種表格不易觀看,那就換個圖表類型來幫助眼睛吧 ↓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出現次數-MC線及IC線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Ratio-IC線對比MC線

透過轉換成折線圖(上圖左及上圖右),資訊變得更清楚了:

➀ 在年度最致命地震中,IC 線出現的次數比 MC 線更多。

➁ 隨著容許度的縮減,IC 線的影響力比 MC 線更強。

藉由數據分析,我相信以上二點是很容易觀察並得出的結論。但藉由這個結果,有件事我認為很值得提醒自己:一個專業的占星師,需要時時刻刻以客觀立場、帶著回歸事件本質的自覺來判定各種占星因子。

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如果沒有這些數據支持,而是單純在學習判定占星因子的探索階段,當得到「年度最致命地震」短短幾個字的資訊時,我們的觀點會放在何處,絕對會影響我們抓取占星因子的判斷,並進而影響解盤的準確性。舉例來說:倘若有一個人將重點放在「年度最致命」,或許他可能會傾向關注MC線。若此人能看見這個事件的本質其實是「地震」,那他或許就會將重點關注在IC線。


為什麼是冥王星?因為「最致命」?

同樣的資料,做了簡單的排序後,便能將關注重點改放在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比較 ↓

換個圖表類型來觀察會更容易 ↓

透過轉換為折線圖與長條圖後的觀察(上圖左及上圖右),我得到的心得為:

➀ 在年度最致命地震中,冥王星的影響力似乎一直都是最強的,其次為海王星,最後才是天王星。

➁ 容許度縮減至1°時,三王星的出現機率分別是:冥王星 50%、海王星 33.3%、天王星 16.7%。

看到以上結果後,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是冥王星?於是開始就容許度1°內的六筆資料進行了Fault types9的整理,也閱讀了地震原因10,但因為樣本數太少,加上沒有什麼集中性,我實在看不出什麼心得 ↓

為什麼是冥王星?是因為「冥府之王」、「手握生殺大權的終極審判」、「冥王星曾用撕裂地表的方式從地底竄出強取豪奪地面美女」等神話角色或故事吻合這個研究主題嗎?老實說,我不知道。但我的確很擔心自己過度腦補、無限上綱,在試圖將結果合理化的過程中而陷入信念偏誤註11。因此,我嘗試將自己拉回理性務實的世界,試圖平衡地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倘若不是研究「年度最致命地震」,而是「年度最大地震」的話,結果會不會不同?

在沒有更多的實驗及數據支持前,這部分我目前沒有答案。但我很慶幸有記得拉自己一把。守護一門學問的尊嚴並不容易,因為我投入了,這些年也的確看見占星學的價值與魅力,所以我想為它盡一份心力,或許我沒有能力傳播、發揚或革新它,但至少盡可能地不要誤用或濫用它,是我給自己的一種期許。


不是六條線都有二倍效力,魔鬼藏在細節裡

還記得稍早這些圖表嗎?↓

因為一開始我是用六條線的總面積,得出了在1°內的Ratio值為二倍這個心得,但這是六條線的平均值,無法反應每條獨立行星線的真正狀態。所以,讓我們再度從數字中找尋線索 ↓

當資料量多到一定程度時,眼睛和腦袋都已經難以負荷了,趕快轉換圖表類型來協助自己看見重點 ↓

透過分拆六條線的數據之後,再搭配折線圖來觀察就清楚多了(上圖左及上圖右)。為了避免大家忘記看圖的重點,在此簡單複習一下,左上圖中紅色虛線是覆蓋率,正常來說,每條行星線理應要跟它持續近乎重疊才合理。而右上圖則是Ratio值應該要始終趨近於1才合理(等於1或在1上下浮動都是正常的),以下,分享我的觀察心得:

➀ 原來 「冥王IC線」 和 「海王IC線」 的命中率一直都高於正常值,而在這二條線上(以1°容許度來看),事件發生的機率會來到四倍和六倍。

➁ 天王IC線和海王MC線的命中率和Ratio值持續低於正常值,與年度最致命地震的關聯性最低。

➂ 在5°之後,天王MC線的影響力似乎有增加趨勢,但無法判定是否具顯著差異,對其效力應予以保留。


來到文末尾聲,感謝閱讀到這裡的你。

時至今日,占星學有幸在感性層面被傳播、傳承、發揚光大,撫慰人心。但我想要說的是,它其實也是一門極具邏輯的學問,非常值得講求科學精神的人才投入,讓這個工具理性層面的價值得以被善用與發揮。當占星被抨擊為偽科學,這個負面標籤,可能會讓許多人因誤解、誤會而卻步,對占星學來說,這是巨大的損失,也是沉重的遺憾。

雖然我不是地震學家,也不具備任何跟地震有關的專業知識,在進行此次研究時,我深感自己對於地震相關基礎知識的不足,以及有限的統計能力。但我生活在地球上,亦身處在地震好發的地帶12:台灣,對於地震帶來的巨大危害與恐懼,我真心感同身受。

在地震還難以被精準預測的今日,我很想在 「○○年內發生○○級地震的機率為○○%」 與 「○○秒前收到地震預警」 的二種極端資訊中,試圖找到一種新的可能性註13。雖然,這次假設的方向,實證後能用來預測地震的可行性看來並不高,但某方面我其實也無從得知,在所揭露的資訊中,是否存在任何對地震學家來說有價值或值得繼續探究的方向?

如果有,歡迎與我聯繫,若有機會為地震預警盡一份心力,是我的榮幸。


補充資料

» 行星線以1°內通過震央的年份與發生地點,共計六筆 ↓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ACG-行星線與年度致死率地震之觀察心得

備註說明

[註1]

Lists of earthquak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註2]

我沒有查過或看過任何與地震相關的占星研究,因此不確定是否曾有任何國內外的占星師做過相似研究並公開發表。

[註3]

A*C*G行星軌跡投影圖 (Astro Carto Graphy) ®,或稱A*C*G地理占星學,是由美國占星師吉姆‧路易斯(Jim Lewis)於1960-1970年代開發(1976年註冊),是一門整合時間、空間與心理的地理占星技法。以上文字來源為智者星象學院A*C*G 全方位地理換置占星學W1課程內容。

[註4]

確認震央所在地時,若有明確記載的城市資訊,即以該城市為中心來確認相對位置,倘若無明確可定位之城市,則以地震列表內 Location 位置為主。

[註5]

以 Solar maps Measure 工具進行量測時,軟體會同時顯示度分、公里及英里三種單位,因為在做占星研究,因此記錄度分資訊。

[註6]

為了保留未來繼續研究的可能性,同步開啟 ASC 及 DSC 行星線顯示。

[註7]

1939年至2022年共有84個年度,但地震總筆數僅有83筆,係因1947年並無最高致死地震資料。

[註8]

全球涵蓋率以最嚴苛的方式計算,不考慮行星線在擴大容許時可能重疊的影響。

[註9]

Fault typ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ult_(geology)#Fault_types

[註10]

地震原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9%9C%87

[註11]

信念偏誤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F%A1%E5%BF%B5%E5%81%8F%E8%AA%A4

[註12]

1900年至2017年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全球總覽 ↓

From wiki: Earthquakes (6.0+ Mw) between 1900 and 2017

[註13]

這次研究的重點聚焦於經線,因為初期假設是,如果我們能夠有效預測出該年度高風險的致命地震發生在哪些經度上,再結合地震活動的資訊,就能得知當年度的地震警示範圍。儘管並非每個人都能透過搬家或遷移等方式來降低地震風險,但與氣象報告類似,一套有效的預警系統能夠讓人們提高警覺,並有機會提前做好準備,從而降低地震對生命財產的衝擊與危害。例:巡視與固定家居物品、檢查與備妥緊急必需品、加強建築結構安全、建立地震應變計劃──包括避難路線、集合點和緊急聯繫人等應變措施。


PS. 本文同步刊登於智者星象學院 > 學術活動 > 占星文誌
https://www.astromages.org/acg-earthquake

Comments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